亦梦书会

  前言:最近我看到有学生用户发作文相关的帖子,就借着讨论度上升的趋势,从更基础细致的角度来写一篇指导性的文章。

本文分为以下内容:

  一.审题常见问题及立意确定

  二.分论点扩写

  三.范文分析与思维导图

  四.结语

一.审题常见问题及立意确定

以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原题举例

【阅读下面的文字,根据要求作文。

  古人说“言为心声”、“文如其人”。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,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。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。

  金代元好问《论诗绝句》却认为“心画心声总失真,文章宁复见为人”,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。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。

 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?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。

  【注意】①题目自拟,观点自定。②明确文体,不得写成诗歌。③不得少于800字。④不得抄袭、套作】

  审题时会出现下列问题

  1.错看漏看

  这道作文题材料篇幅不大,题目给出了明显的条件,不难读懂。可就是挡不住少数可爱的同学,将“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”看成“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是一致的”,“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”看成“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是背离的”。从而把作文写偏题。

  对这些同学,我只想说,眼拙得早点治,细心细心再细心!!!

  2.关键词理解错误

  本题中出现的关键词“作品的格调趣味,作者人品”,作品的格调趣味可以理解成作品的质量,题目只是给出了一致与否这个角度,应该以两者之间的深层关系的探究为出发点。但有的同学会将其理解成对某个作者及其作品的夸赞/批评,写成一篇人物及其作品的描述评价类作文。

  他们看到这句——作品的格调趣味和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,就想到屈原/陶渊明/李白/苏东坡/鲁迅,接着就写他们一生的作品及其为人,肯定其成就,反之亦然。

  这类同学,理解能力的进步空间还很大,写作时多注意。

  还有的同学将人品理解成对一个人非黑即白的绝对定性。注意,这里的人品指的是某人生活作风,性格道德,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不足。切忌极端化的语言。有中二的同学想试试,我想说,质疑批判的精神很可贵,但请不要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,会变成判卷老师的笑料谈资。

  3.依赖作文给出的明显条件

  排除上面两种情况,大部分同学开始用三种角度来确定立意了。

  ①选择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。

  ②选择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。

  ③我全都要。

  这三种写作立意最常见,因此分数大多集中在中等或偏下的区间。老师强调作文立意要深远,要新颖,可怎么个深远新颖法?其实并不玄乎,我的建议就是——从多个角度分析作文给出的条件or关键词,也就是在作品和作者人品这两者之间做深入分析。

  以下罗列了我中学时期总结的五个立意确定角度,同时结合15年真题:

  从条件角度

  只有将人品养好,作者才能创造出更多动人的作品。

  从原因角度

  有的作者人品不差,但受政治环境,生活所迫等因素影响,会写出言不由衷的作品,难道要用这个时期的作品来否认他的人品吗?

  从影响角度

  作品能成为优秀的精神财产流传百世,何必纠结和作者人品是否一致。

  从目的角度

  优秀的作品问世后,无论作品和作者人品是可不可能一致,他们的目的都是追求并传达超越时代和人性的思想,美和情感,殊途同归。

  从延伸角度

  光以作品来判断作者人品是片面的,需要联系历史,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本人的事迹,才能更全面的看待作者,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,而不是将作品和人品单纯的划等号。

  这五个角度和前文三种常见的立意角度相比,是不是更深了点,有了更大的写作空间。多数同学写不出立意较深的作文,归根究底还是他们依赖作文题目给出的明显条件,做简单的单一选择和并列选择,没有抓住关键词,或抓住了关键词,却缺乏多角度的分析作文条件的能力。同时和老师光强调立意,却没有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法有关。

  因此在读题时,不要能光看作文里给出的明显条件,多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。

二.分论点扩写

  立意也就是中心论点确定了,接着就是写分论点。

  通常分论点在2~4个之间,我建议从三个练起,可能有人说三个点平平无奇,但我们这是基础的方法,对那些还没形成足够的应试作文写作思维和习惯的同学而言,将基础的练会,练熟,才能更好地学习并运用新的写作方法。

  拿上文提到的五个立意确定角度中的条件角度,来写一下分论点。

  中心论点(立意): 只有将人品养好,作者才能创造出更多动人的作品

分论点。

  ①作品好,人品不好的创作者,往往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后,际遇却令人唏嘘,没能写出新的作品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。

  素材:菲茨杰拉德,杰克伦敦,徐志摩

  ②作品好,人品没多大可指摘的创作者,他们没有囿于人生轨迹的重变,选择不断创作,在丰富的作品里折射出自己逐渐深邃的思想。

  素材:雨果,苏东坡,杜甫

  ③因此,将人品养好,不仅能让作品和作者达成高度的和谐,还能为后代留下更丰富的人类精神宝藏。

  结尾:升华立意,再次强调只有将人品养好,作者才能创造出更多动人的作品。

  分论点列出后,作文也就有了具体的框架,大大减轻编的痛苦。

  讲到这儿,你以为本段就要匆匆结尾了吗?还不够,因为有的同学,他连分论点都不会展开写,还停留在论点+素材不会用的层面上。而分论点的展开,离不开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。

  下列是中学作文常用的论证方法:

  ①道理论证

  借用名人名言,名著中的见解和寓言,公认的道理,来为自己的文字增加说服力。

  那些在考场上由于紧张而大脑空白想不出名人警句的同学,可以将题目中出现的观点类材料拿来使用。文中使用的15年浙江卷作文真题里就出现了“言为心声、人如其人”和元好问写的句子,这些就能拿来当引用的道理。

  试写:

  古人有云,“言为心声”,“文如其人”,语言是人思想的反映,文章的风格能体现人的品性。“谁怕,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洒脱恣意映照出东坡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的通透心境。《定风波》这首词诚如古人所言,令阅读的人们得以从中勾勒出作者的精神轮廓。

  ②举例论证

  用各种大小,具体的事例作为论证依据,让文字易于理解,更有共鸣。

  试写:

  我们能从《野性的呼唤》里,以巴克的视角在极端的环境和诡谲多变的形势中,领会生命的意义与奋斗。然而作品中富有想象和力量的语言风格,似乎与杰克伦敦的现实形象产生巨大的割裂。个性的偏执使他推崇种族主义,甚至鼓吹使用生物武器。其行为和作品的反差令人咋舌,“文如其人”的说法不免显得苍白讽刺。

  ③对比论证

  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、比较后 ,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,从而得出结论。

  试写:

  菲茨杰拉德笔下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,繁华而虚浮,他洞察了这纸醉金迷背后的空虚和盲目,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。可本人与妻子婚后夜夜笙歌,毫无节制。又在遭遇打击后陷入酒精的麻痹中,最终倒在了精神身体的双重折磨下;徐志摩的诗歌意境优美,韵律和谐,《再别康桥》这一经典给了多少人真挚,美好的感受。然而现实的他冷落配偶,寻欢作爱,陷入爱情带来的虚幻痛苦,潦草结束一生。他们都留下过斐然的篇章,可纵欲和盲目令其自食其果,倘若两人意识到自己行为作风的不当,加以矫正。是否结局不会那么凄惨,他们的才华也不会湮灭,从而为后世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

  (差异点的例子就不写了)

  ④比喻论证

  用打比方的方法,让抽象的道理更为生动形象

  试写:

  作品是一面宽阔的镜子,清晰的照出其创造者的心绪情感,还是我们与作者沟通交流的桥梁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的思想人品。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胸襟抱负,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的浓郁乡思,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的苍凉悲愤,无一不是杜工部人生的经历写照。他以作品为镜,投射出盛唐转衰的辛酸历史,抒发对国家命运下人们生活面貌的深刻体悟。我们以作品为桥,共鸣作者的情绪,忧其所忧,乐其所乐。

  (试写内容以高中生口吻写就,不好之处还请见谅)

  除了这四种论证,老师也讲过其他的如类比论证,归谬论证,事实论证等方法。但我这篇文章的定位就是基础。将简单写法掌握以后再学习高阶写法。

  写作时还需注意,素材要和分论点贴合,不能风马牛不相及,平时积累素材的时候避免盲目阅读,得把素材概括归类

三.范文分析与思维导图

  以15年浙江卷优秀范文《且以作品论英雄》为例。(图1)

  这篇范文的立意(中心论点),符合我上文所说的从影响角度看——作品能成为优秀的精神财产流传百世,何必纠结作者人品是否一致。

  不少学生阅读优秀范文时只注意到其语言和立意的独特处,却没发觉哪怕是范文,也遵循着基本的文章结构,这篇文章倘若仔细琢磨,你会发现它是最最简单的总分总式结构。分论点则使用了对比论证,举例论证等方法,为自己的文章增加说服力和生动性。因而在作文写作时,各种论证方法可以混合使用,不必拘泥于某个方法。

  但我们在写作时立意有了,素材有了,怎么去编排呢。

  这就不得不说到思维导图了。

  下面贴一张我做得思维导图(图2)

  做思维导图的习惯得从以后的考试,作文课养起,用十分钟以内的时间,读完题,按照关键词——中心论点——分论点——结尾写,你可以不用像我写的那么具体,用简略词语标注就行,但无论如何要做到心中有数,才能让写作节奏和文章结构不失衡。

四.结尾

  1.总结全文,高中作文如何确定立意——多角度分析作文给出条件(条件,原因,目的,影响,延伸),分论点扩写——运用多种论证方法(道理,举例,对比,比喻),保持写作思路——做思维导图,概括为“五个角度,四种论证,一张导图”,我称它们为“541”方法,这个方法不说有多有用,但是它足够应付绝大多数的议论文写作了。

  2.这篇文章结合了我的经验和搜寻整合的资料。

  我深知学生面对应试作文的痛苦,毕竟也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。可学生不会写,老师只会说自己悟,网上的资料要么杂乱零散,要么要收费,不成体系。只会加重学生对写作的厌恶排斥心理,又因为分数不得不寻找解决之道,久而久之增加心理负担。而我把审题立意单独拉出来,一是他们为作文的重中之重,二是网上某些宣传50+作文分数的所谓经验视频,忽略了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审题立意的重要性,让学生学各种技巧,无异于舍本逐末。就好比一个人要变美,华美的服装和首饰套在身上,可身体是羸弱的,精神萎靡,这样的状态和外在打扮只会看起来不协调。

  我这篇文章的定位就是基础,能用,能让有需要的人看到,写作时避免某些错误思维,提个几分,也算小小的进步。咱们慢慢来,不浮躁,脚踏实地的去做。

  

  作者介绍:白石夕阳,亦梦书会会员,日常奔波忙碌的打工人。在枯乏的生活里以笔代心,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,挖掘记录那些遗失的瞬间。

评论

热度(10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